•  
  • 首 页
  • 学校概况
    学校简介
    校园建设
    学校历史
    组织架构
    校园风采
  • 最新动态
  • 训练竞赛
    运动训练
    运动竞赛
    运动保健
    历史成绩
  • 文化教育
    文化教学
    学生管理
    教研科研
    技能鉴定
  • 行政后勤
    规章制度
    后勤保障
    安全保卫
  • 党团建设
    支部建设
    团委园地
    学生活动
  • 基地建设
    国家基地
    国家单项基地
    省级单项基地
    青少年俱乐部
  • 招生就业
    招生信息
    就业指导
当前位置>>首页>>最新动态>>  
扬州市体育运动学校2022年度质量报告
  阅读:1495   发布时间:2023/1/30  

扬州市体育运动学校2022年度质量报告

 

1.基本情况

1.1学校概况。扬州市体育运动学校,主校区地址扬州市七里甸路2号,分校区为扬州市射击运动中心、位于扬州市国防园内。扬州市体校始建于1958年(前身为军体校),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中专体校,系全省首批十一个中等专业学校之一,目前体校集少年业余体校、体育中学(初中)、中专体校以及市体育训练中心为一体,是一所全学龄段的综合性体育学校。

学校现址占地共150余亩,校舍总建筑面积7.6万平米,基础设施有综合训练馆、球类馆、室内游泳馆、田径馆、射击馆以及教学楼、办公楼、运动员公寓等。

扬州市体校是市体育局下属事业单位,也是一所以开展和实施青少年体育训练为主线,同时承担着普教和职教工作的“三集中”制中等学校。学校以“学训并重、体教融合”为办学宗旨,一直承担着为本地区选拔、培养和输送青少年体育人才,以及代表扬州市参加各类国省级比赛的重要任务。通过多年发展,体校共为扬州市培养出10名世界冠军、20名亚洲冠军、100余名全国冠军,逐渐成长为扬州大市青训事业的领军单位,训练规模和效益均占据本地区竞技体育的大半江山。

1.2 学生情况。截止2022年底,在校生401人,2022届毕业生102人,比2021届毕业生增加33人。

1.3教师队伍。学校核定编制数74人,实有在编数69人,专任教师40人,其中专业教师27人,校外兼职教师6人,高级职称5人、大学及以上学历39人,总师生比约1:10。与2021年度一致。

1.4设施设备。生均校园占地面积约300平米、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约190平米,生均教学实习仪器设备2万元,生均纸质图书10册、电子图书3000册。与2021年度一致。

2.学生发展质量

2.1党建引领。紧抓党建工作,常态化开展学习教育,专题化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,做到思想建设、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常抓不懈。强化组织建设,全年发展党员1名、召开党支部民主生活会4次、“讲党史、赛党课”主题活动15次、教育辅导讲座2次、宣讲二十大精神1次。筑牢思想防线,组织廉洁自律谈话20人次、参观警示教育基地1次、开展“510”廉政教育讲座2次。改进工作作风,全年开展全校师生教育专题会议6次、校园安全教育2次、4-6月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、动员和总结大会各1次。

2.2立德树人。2022年,学校工会、团委、学生会齐心开展工作,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提升素养、陶冶情操。在活动组织上,开展了趣味运动会、放风筝活动、校园文化艺术节、周末观看励志电影、集体打扫卫生、志愿者服务、学生会竞聘等各类活动。在移风易俗上,3月,我校为拉萨籍学生举办藏历水虎新年的庆祝活动,以实际行动为拉萨学生送温暖、为体育援藏添贡献。在行为养成上,通过开展学生军训、内务评比、礼仪教育、思想品德教育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自我约束、自我管理能力,从而在校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,学生行为习惯也得到进一步提升。2022年校园政治环境稳定,文化课和专业课合格率高,运动训练专业2020级1班张佳扬被评为“江苏省三创优秀学生”,体育休闲专业2021级1班黄美芹被评为“扬州市优秀学生干部”,运动训练专业2021级1班黄青茂被评为“扬州市三创优秀学生”,运动训练专业2020级1班被评为“扬州市先进班集体”。

2.3在校体验。2022年在校生满意度、课堂育人满意度、课外育人满意度、思想政治课教学满意度、公共基础课(不含思想政治课)教学满意度、专业课教学满意度均为100%。

2.4就业、升学及输送情况。2022年,在升学就业方面,本届中三在籍生77名,40人进入高校,1人留学,4人输送省队,3人当兵,29人就业,升学就业率达100%。在向上输送方面,本周期,全校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54人,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103人,输送入选国家队11人,输送入省专业队23人,省运会结束抽调入省队试训40余人。

2.5-6创新创业和技能大赛。2022年举办的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中,扬州体校共派出546名运动员直接参加和牵头负责了共20个项目的比赛,获得了 41枚金牌、21枚银牌、33枚铜牌,近1100分的优异成绩,超额20%完成扬州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。

3.教育教学质量

3.1专业建设质量。学校开设运动训练与体育休闲2个专业,与本地体育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相契合,文化基础课为30课时/周、专业课为30课时/周。

3.2课程建设质量。开设校内项目15个、校外联办项目3个,包括田径、游泳、射击、击剑、橄榄球、柔道、跆拳道、武术(散打和套路)、少儿体适能、拳击、摔跤、举重、网球、蹦床、羽毛球以及射箭、轮滑、棋类等。设项为扬州大市规模最大、项目最全、水平最高。

3.3教学方法改革。学校推行“学训科一体化”教学模式,制定学校课程改革方案,调整、充实课程内容,加强课程的实施与管理,建立多元课程评价体系。2022开发校本教材 2本,实施了10个项目化课程,初步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、以职业实践为主线、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。近三年由于疫情影响,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,效果良好。

3.4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。截止2022年底,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100M,建有较完备的计算机房、电子阅览室,班级均配备智慧黑板、多媒体教学设施,教师每人配备笔记本电脑、台式电脑,均具备运用电子化教学的能力,校园设置学生广播站。

3.5师资队伍建设。教学方式再改进,备课从严、讲课从实、辅导求细、总结求全,积极参加市直学校集体备课、教研活动20人次,校内评课、教研学习活动24人次;在专业训练上,及时掌握训练进展、分析对手特点、拟制应对方案,做到常督查、常总结。2022年通过扬州市“绿杨金凤”计划引进橄榄球项目优秀教练员1人。

3.6校企双元育人。2022年,学校坚持体教融合和联合办训的思路,拓宽了新发展道路。与高校基地合作,通过与中瑞酒店职业技术学院合作,解决了办学资源不足的问题,打通了人才向上输送的渠道。与中小学合作,通过与滨江小学等学校开展击剑项目进校园,解决了推广普及、梯队衔接、人才选拔的问题。与协会俱乐部合作,通过与靓羽羽毛球俱乐部、屹峙青少年体育文化扬州有限公司等合作办队的模式,拓展了羽毛球、橄榄球等项目发展渠道。本届省运会,羽毛球项目夺得5枚金牌;三方合作共建的触式橄榄球、橄榄球项目,首次参赛即获12枚金牌。与企业合作,通过江苏苏凡水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合作,达成体企共建协议,维修改造运动员公寓4-6层,为单位节省约120万元。与军分区、公安合作,实现军体、警体共建,提升了形象,强化了管理模式。

4.国际合作质量

无

5.服务贡献质量

5.1积极参与志愿服务。2022年组织参与扬州市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100余人次,参与扬州市疫情防控专项志愿服务200余人次,参与对口挂包社区志愿服务200余人次

5.2对外开放训练场馆。由于疫情影响,2022年度学校实行封闭管理,校内大多体育场馆资源未向社会开放;综合球类馆则通过体育公园公司按防控要求有序向群众进行开放。

5.3 做好双拥工作。2022年完成1名退伍士官安置,学校安置退伍军人共4人。

5.4践行体育援藏计划。2022年共20名拉萨籍运动员在学校学习、训练和生活,针对他们文化基础薄弱的情况,要求教师进行暑期补课,此外还聘请专门的思政教师、艺术类教师给他们上课,3月为拉萨籍学生举办藏历水虎新年的庆祝活动,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。

6.政策落实质量

6.1-2国家和地方政策落实。落实学生助学金制度,一是完成国家助学金发放,发放学生数25人,二是通过扬州市慈善总会建立贫困运动员资助基金,完成资助20余人;执行和落实“奥运争光”计划,国家队运动员输送达11人,其中2人基本确定入选中国参加杭州亚运动会队伍。

6.3-4学校治理和体系建设。修改完善各类规章制度,制定学校各科室人员优化调整方案,涉及调整和提拔的中层干部14人,均按照有关规定程序执行;完成学校工会委员会改选、学生会改选,建立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,进一步建立全校性民主决策、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治理体系。

6.5经费投入。2022年度预算投入总资金3633.18万元,均为地市县投入3633.18万元。与上年度相比略有增加。

7. 挑战与展望

7.1 面临挑战。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,近年来,市体校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陈旧、落后等问题日益显露,与省内其他兄弟体校的差距逐渐拉大,目前的建设与发展态势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匹配。

挑战1:学校定位偏低,发展后劲不足。将体校定位在普通中职学校,没有将其所承担的任务联系起来,在人员、经费、硬件设施等方面投入不够。

挑战2:基础条件一般,综合保障不足。市体校2010年搬迁至新址办学,现有基础设施使用了十余年,存在屋顶渗漏、瓷砖空鼓、下水管道堵塞、消防管道锈蚀、宿舍布局不合理、训练场馆不通风等诸多实际问题,严重影响教学训练生活。

挑战3:运营保障不顺,办学经费不足。在2022年体校标准化建设考评中,体校被省局评定为B类,属于基本达标单位,市体校各项基础设施因经费原因处于省内下游,严重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。

挑战4:教体沟通不畅,融合程度不足。学校基础教育(义务教育)和职业教育界定不清晰、性质不明确;此外,体校办学长期游离在市教育统管体系边缘,与地区基教、职教事业的发展产生错位、融合度较差,在招生选材和毕业升学、师资建设和人才引进、教学科研和教师发展等具体方面也缺乏教育部门的引导和指导,均对体校办学、尤其是文化教学水平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。 

7.2 未来展望。

一是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。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和专题学习,组织好贴合教育主题的师生活动,营造好学深悟透、领会要义的思想氛围,把提升党的建设水平和领导能力落实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上、立德育人上和高质量发展上,切实为党中央最新的思想理论和精神要求在基层延伸营造条件、夯实基础。

二是进一步突出专业建设。全面深化“项目领航、专业强校”战略,优化项目布局、补齐发展短板,瞄准法国奥运会、杭州亚运会、第三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等国际性、全国性大赛,精准实施高水平运动员挖掘和输送工程,力争让更多的扬州运动员参加大型赛事、积累潜在规模,尽快实现有扬州籍运动员走上奥运赛场、站上奥运领奖台。

三是进一步完善中职体系。紧跟职教体系改革和发展步伐,坚持因材施教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,明确专业培养和普教育人“两条腿”走路的职教内涵,不断加强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,提升师生综合素质,打造名项目的同时,建设名专业、培养名师名生,确保学校的育人功能不断凸显。

四是进一步提升办校条件。对照江苏省市级体校建设标准,争取上级政策、人事和资金支持,以全面建设扬州地区“最好的青训中心”和“一流的特色学校”为目标,以改建扩容、提档升格为阶段性任务,努力健全保障机制、扩大办学规模、加快设施建设,切实提升办校条件,加速推进体校高质量发展。

五是进一步优化管理效益。继续优化绩效工资分配方案,强化部门绩效和干部绩效目标考核,坚持用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树立正气、引导风气。继续坚持融合发展的办学理念,加强体教、体企合作,拓宽开放办学的纵深和广度;加强与上级竞训单位的联系,推动青训中心建设,提升专业发展的层次和高度;加强与各上级部门的沟通,寻求理解和支持,强化学校提速进位的条件和力度。

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们将继续围绕市体育局和教育局的统一领导,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,紧扣扬州市城市文明发展大局,聚焦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,坚持以德立校、依法治校、以质强校,不断开拓进取、奋勇拼搏,在新时期为“好地方”扬州的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
 

 扬州市体育运动学校

      2022年12月16日

  返回  打印
  上一条: 扬州市体育运动学校2021年中职教育质量年度报告
  下一条: 2025年扬州体育系统公开招聘教练员公告
    阅读排行  
公示
市体校运动员王娇获获2018年加拿大杯女子自由式摔跤邀请赛冠军
省体育局副局长王伟中一行来我校视察调研
枣庄市体育局来市体校交流考察
市体校运动员孙逸辰获2016年全国青少年蹦床锦标赛冠军
我校与扬州宋夹城体育公园合作开展网球项目业余训练
扬州体校举行2015年元旦联欢会
国家男子竞走队来我校集训
扬州体校摔跤教练执法青奥会
华德荣局长赴市体校慰问运动队
站内搜索  
关键字
类    别 标题 内容
范    围
 
©2025 CopyRight  版权所有 扬州市体育运动学校 yzstixiao.cn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
地址:扬州市七里甸路2号  扬州市体育运动学校-地图 电话:0514-89790012  电子邮件:yztxbgs@126.com  邮编:225009
苏ICP备2025194150号-1

苏公网安备32100302010125号